close

骨子裡新聞人並沒有變 變得是讀者口味變重了 "正好看到同行這篇討拍廣告文?其實真正看見的是記者尊嚴急切需要被支持,讓有真實意義的新聞獲得較多的支持,才是記者的堅強後盾、才有機會改變媒體體現況,少看幾眼聳動標題的爛新聞,多給正向價值的新聞幾個讚,才能讓出錢的老闆們相信八卦流言、惡意造謠的內容不具價值,才足夠讓媒體主管們能夠導正媒體亂!

我分享過「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」,閱讀人的喜好能夠影響媒體記者的產出,那麼,懂得看新聞的正確方式,慢慢思考、重視準確,並且理性看待,身為閱讀人,導正了接收訊息習慣,我想總有一天,也能讓記者媒體記者也會願意改革!共創良好的媒體環境,從導正自己的習慣開始。

但是骨子裡,我們新聞人並沒有變。我們跟警察一樣,都可以冠上扁平腳(flatfoot)的貶抑綽號,因為我們還是得用自己的新聞鼻去挖掘新聞,用自己的腳去跑現場,去埋人脈(埋樁),坐到電腦前,我們還要不斷地查證新聞的忠實度,尋找新聞輔助資料(譬如美國給台灣的阿帕契究竟是跟其他阿帕契有多不同),落筆時,要考慮有無「扭曲新聞」「角度正確否」「有無傷害到當事人」「有無遵守新聞倫理道德」,最重要的,你思索,我寫的這條新聞之所以叫「新聞」,是因為它對社會有衝擊,無數的新聞匯集就構成「人類的面貌改變」。

看到報份與廣告日漸減少,看到電子報沒有「爆奶倒奶大鵰激凸」而乏人點閱,看到傳播生活資訊的粉絲頁遠遠不敵那些專做「毛孩子」、「洋蔥文」、「有雷勿入」「殘忍慎入」的各式專頁,他會頹然倒在電腦前自問:「你們知不知道15年後,人類缺水的狀態會比現在嚴重40%」「你們知不知道我跑了多少地方,用了多少人脈,打了多少查證電話,才寫出這條弊案」,為什麼沒人按讚,我做的事沒價值嗎?

但是每一天我們起床,還是穿上隱形的超人裝,帶著課堂上學來的新聞倫理觀,沿著我們以無數青春歲月建立的人脈關係,幫你們守望世界去了。福島事件時,電力中斷,網路中斷,當地報紙是記者與編輯「手寫」的大字報,現在典藏在博物館裡…‥那樣的狀況裡,媒體人相信自己的工作不只是「一份薪水」,而是「責任」。

~閱 何穎怡的大耳多此文 有感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ahsu1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